「馬賽克式成長」一場父母教育焦慮的逃逸

  想像一下,假如你從小記事開始,所有父母不想讓你看見的事情,畫麵和聲音都自動被過濾、凈化、打了「馬賽克」。「不識愁滋味」的你,這一生是否會活得更快樂?

  作為高科技「黑童話」的英劇《黑鏡》,最新一季第二集《方舟天使》,展示了一段「馬賽克童年」。有網友點出它的價值:如果你對這個故事產生了共鳴,那它就是最好的故事。

  或許我可以更自信地說,無論程度深淺,你一定產生共鳴。

  《方舟天使》前半程大開腦洞,後半程心驚肉跳。一位保護欲極強的單親母親,因其女兒薩拉3歲時曾因貪玩走丟,於是在薩拉腦部植入智能軟件「方舟天使」。「方舟天使」的存在,像望遠鏡,也像黑板擦:一方麵,母親通過平板電腦實時監控薩拉的動態;另一方麵,隻要薩拉撞見任何少兒不宜的黃色暴力場景,或是可能讓她產生負麵情緒的瞬間(惡狗吼叫、外公中風摔倒、母親哭泣),「方舟天使」即刻給她眼前的畫麵打馬賽克,同步過濾聲音。

  馬賽克式成長模式,完整貫穿了薩拉的童年,但大千世界豈能容忍任何一個人在真空中長大?好奇心和外界誘惑源源不斷湧進薩拉的生活。儘管後來母親意識到情形不妙,關掉了馬賽克設置,但為時已晚。最終,薩拉的無知和叛逆毀掉了母女情分,她舉起平板電腦砸向母親……

  薩拉的「馬賽克童年」,許多子女回憶也曾遭受「擦除」「過濾」的童年,也有許多年輕父母,驚覺似乎正在犯一樣愚蠢的錯誤。

  你還記得成長的哪些畫麵被打過「馬賽克」?

  「馬賽克式成長」,或許是物理意義的屏蔽:童年,你早早被圈定大片活動「禁區」而懵然無知,池塘邊旱冰場鬧市區,因為父母覺得危險,所以對你絕對危險;電視劇閃現黃色暴力畫麵,父母慌不擇路地切換頻道,或是捂住你的眼睛;中學生物課本點到生命的誕生,回家父母隻用一句「長大了你自然會懂」來搪塞。

  「馬賽克式成長」,更可能是精神層麵的過濾。

  少年上學時,你班級裏是不是也有一兩個特立獨行的成熟姑娘?她們過於驚艷的髮型讓班主任皺眉,課桌裏藏著無關學業的雜誌,吊在單槓上聽音樂,下晚自習跳上男生單車後座……

  「聽說她來自單親家庭,性格反叛。」「她成天和社會上的狐朋狗友混一起吧?」對那個姑娘,你和其他同學感覺並無不妥,但父母提醒你不要和她走太近,會被「教壞」,路會「走歪」,因而他們確保,在你眼睛裏,徹底擦去「那類女孩」的存在。

  飯桌上,父母聊起自己工作的不快。職場的難處,你想問,他們卻不願和你解釋。他們拒絕讓象牙塔裏的你了解人心複雜,以及社會的「陰暗麵」,因為「多說無益」「防止你分心」。

  然而,離開學校的你,分分鐘掉進職場,沒人等你慢慢適應,更沒人好心給你補習「世間百態」這門課。我有幾個朋友,直到實習入職才第一次知道「社會」兩個字怎麼寫,天天質疑人生。他們鬱悶,為何父母此前對生活的負麵可能性閉口不提,若是早有心理準備,也不至於產生如此巨大的落差感。

  雖說每個年齡都有各自應做的事,沒必要搶讀屬於未來的劇本,但父母刻意掩飾「陰暗麵」,或沒理由地擦除他們反感的畫麵,真對孩子成長有利嗎?

  童年時,就算給全世界打上馬賽克,孩子長大後也躲不開生活潛藏的風險和暴擊。更可怕的是,當那一刻終於到來,孩子對馬賽克下的真實世界,根本無能為力。

  對於堅持踐行「馬賽克式成長」的父母,「阿諾心理工作室」創始人薛暢認為,父母試圖屏蔽「喜悅」以外的全部負麵情緒,本質上是內心焦慮、不安情緒的投射。事實上,沒有其他悲哀、憤怒等多重情緒的襯托,孩子難以體驗到真正的生命快樂。

  「人的快樂不局限於吃喝被滿足。人需要對自己的存在感,對『我活著』這件事有很確定感受時,才會產生自內而外的幸福感。」薛暢指出,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自體感,人要能感受到世界的多元豐富,體會到自己和世界的真實連接。

  薛暢說,這是人的自主性發展,不該被家長強行控製,比如孩子學走路時刻意避免他摔倒。摔跤會疼,會感到挫敗、傷心,但此間所有情緒都是成長過程本身,人渴望真實,渴望控製自己,而非受別人主宰。

  成人眼中的危險,是否都該被打上「馬賽克」?薛暢認為,首先,關乎生命健康的邊界,家長該直接和孩子解釋清楚危險的原因,不要諱莫如深;「馬賽克」很大程度不取決於家長,而是孩子,「危險等級孩子自己會評估、權衡」,好奇心重或「粗線條」性格的孩子,邊界範圍可以建立得小一些。

  教育宜提早進行,「打馬賽克」於成長無效。《黑鏡》中薩拉先對性毫無了解,等她知道後,卻在沒安全措施情況下嘗試性關係。薛暢指出,很多父母習慣逃避談論性,可性教育須在孩子青春期前即開展,「要根據發展階段心理特點來普及知識」。

  薛暢強調,親子教育之路一定包含各種小衝突,縱然父母對孩子期待滿滿,但要接受,孩子成長一定帶來挫敗感,願望可能破滅。「這時候家長提醒自己,孩子不是你生命延續,而是獨立個體」。

  「馬賽克式成長」,側麵折射出父母教育觀裏的恐懼——他們害怕失望,因而試圖逃避。

  「孩子18歲以前,你為他們的獨立生活做了哪些事情?有沒有培養應對能力?」生活的暴擊無人能躲,保護孩子,不是關進黑盒子,而是幫他們建立麵對的方法。

  另外,薛暢覺得《黑鏡》裏薩拉母親的悲劇,並非全然為人格的缺陷,也和家庭結構有關。「單親家庭不是問題,家庭結構本質上取決於每一個成員之間是否有支持,各自是否擁有足夠的社會支持係統,成員親密關係是否穩定」。

本文來源:http://www.edu.cn/edu/ji_chu/jia_ting/201801/t20180126_1582647.shtml

Hailey
83
日曆
<< March 2020 >>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