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隨行
  • /
  • 博客一覽
  • /
  • 擁有百萬粉絲的童書媽媽說,用“窮人思維”教育孩子,不會讓他獲得幸福

擁有百萬粉絲的童書媽媽說,用“窮人思維”教育孩子,不會讓他獲得幸福

 看點   “教育的本質是什麽?”資深教育媒體人三川玲、白滔滔通過和眾多教育專家、普通父母的常年交流,得出了他們自己的看法:教育應該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價值。唯此,才能讓孩子通往幸福。最近,他們接受了外灘君的專訪,探討了教育中存在的迷思。

文 | 張瑤    編輯丨黃曄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上周,資深教育媒體人、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的持有人——三川玲和白滔滔在上海舉辦了中國第一個以教育為主題的脫口秀。在300人的會場裏,白滔滔問了觀眾一個問題:在座的各位,有誰正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


“十幾個人舉手吧,絕對不超過1/3。我們在很多演講現場都做過這樣的小調查,有時候比例為1/5甚至更低的都有。”白滔滔告訴外灘君。

 

白滔滔提出的這個問題包含了他對“幸福”的簡單定義。每當他在現場看到回應這個問題的人寥寥無幾,他都在思考,教育給我們到底帶來了什麽?為什麽有的人讀完碩士和博士,還是沒有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

 

這些問題也指引他反思,“孩子到底能否通過教育得到幸福?”這也是白滔滔和三川玲在新書《通往幸福的教育》中探索的主題。歸根結底,這本書在探討,教育的本質是什麽?


白滔滔認為教育在本質上就是幫助每個人找到自我價值,而不是優勝劣汰的操作方式或者是找到一個好工作的前提。


拥有百万粉丝的童书妈妈说,用“穷人思维”教育孩子,不会让他获得幸福

三川玲、白滔滔所著新書

 

三川玲和白滔滔是一對夫妻,兩人最近幾年一直深耕在教育領域。三川玲曾是知名的童書出版人,她出版的作品曾獲得國家圖書獎、五個一工程獎。至今,她還在堅持寫圖書評論,為孩子和父母挑選圖書,幫助他們建立閱讀體係。因此,三川玲也常被人稱作“童書媽媽”


白滔滔是理工科出身,自學寫作進入媒體,在《新周刊》、南方報業集團擔任過記者。在《新周刊》、南方報業集團擔任過記者、編輯、主編。現在他專注於研究教育新思想。


三川玲、白滔滔在脫口秀現場

 

從2013年開始,三川玲和白滔滔逐漸轉型成為兒童教育作家。兩人在四年多內寫了1000多篇300多萬字的原創教育文章。除了日常寫作,三川玲和白滔滔常年行走在一線,和全球教育專家以及數百萬的家長們溝通交流。


他們發現,如果我們能看到教育的本質,幸福教育的這條道路是可行的、有邏輯的,並且可以伴隨孩子至少前二十年的人生。問題在於,在很多父母身上甚至專業教育者腦海裏,仍然有一些未解開的症結。

 

為此,外灘君與三川玲和白滔滔談了談他們的教育觀察。


B=外灘教育  S=三川玲 T=白滔滔

 

B:三川玲老師最近在微博上說,自己對於女兒的養育是工人階級中產階級養育方式的混合,主要還是以工人階級為主。那麽,這兩種養育方式有哪些區別?

 

S:這兩種階級的養育方式出自美國作家的書《不平等的童年》,美國對階級的劃分很明確,但是這兩種階級的定義在中國還比較模糊。所以我們很難說中國這兩種階級的養育方式上的差異。


但是從教育觀念的角度來看的話,中國普遍上有兩種教育認知。一種是家庭以追求孩子高智商高技能為核心,另一種是家庭更重視孩子本身的品質和性格。

 

我們能看到,家長對孩子整體素質的培養是現在社會比較主流的,但是這件事發展到最後就有點變味了。為什麽興趣班和培訓班那麽多?因為家長想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吸取更多的技能,然後通過各種競賽來驗證這種能力,最後用這種能力幫助他們升學。

 

但問題在於,從長遠的角度看,決定一個人真正的成就和幸福的,反而不是這些所謂的技能。

 

T:我當記者的時候,采訪過很多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我經常問他們,你最得益於人生中的哪些經驗。他們大多時候會告訴我,我熱愛一樣東西,然後就堅持認真地去做了,最後取得了現在的成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思考嗎?我們在追逐精英道路的途中,到底損失了什麽東西?


當我們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要爭取最好的小學,以至於從4歲半就準備幼升小考試時,我們很難想到會有孩子在趕考的路上會發生抽動症,入學之後會顯著厭學,並持續幾年。

 

當我們把孩子們的每一天每一分鍾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滴水不漏時,卻往往在高考前不知道怎麽給孩子選專業,問孩子真正熱愛什麽,不知道。問孩子有什麽東西能夠讓他不計一切全身心付出,答案是:沒有。

  

S:有些家庭注重培養孩子的品質和性格。這些孩子未見得能拿到名校學曆,但是從用起來的角度看,你會發現所有的地方都會歡迎那些善於合作、做事認真、不時還有一些創意,並且願意付出的孩子。


三川玲在脫口秀現場

 

B:為什麽中國有些家長擁有高學曆和高收入,甚至了解教育的發展趨勢,但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會落入窠臼?

 

T:我發現,很多家長,包括高學曆和高收入的家長,對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教育曾經改變了自身的命運”這個自我經驗之中。然後,就算他們知道教育的本質是什麽,感受到了教育未來的趨勢,也親眼看到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教育都在進行日新月異的改革,但是,他們仍然信奉:中國現有的教育就算不是最好的,也是最適合的。

 

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完全不是。我發現,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和時代遠遠脫節了——就像我們的父母一代,對於饑餓和寒冷的記憶一樣,他們經曆過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現在早就衣食無憂了,但是,他們永遠會擔心我們吃得不夠多,穿得不夠暖——


我們對“精英的教育”“掐尖的製度”“應試的方式”始終存在著盲目的信任。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在教育上,有了根深蒂固的觀念,有著不可改變的“刻板印象”。

 

很多家長對教育的理解仍然是“窮人的思維”。所謂“窮人思維”就是一種觀念,也就是你永遠把自己處於一個劣勢的地位,要去跟別人搶奪。有這種思維的窮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勞動,也還會一代代窮下去。

而在教育上有這種思維,也會讓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可能上了很多年學,卻沒有真正得到教育的好處。他們拿到了知識上的文憑,卻還是教育上的文盲。他們的未來也不會幸福。

 

B:改變教育刻板印象很難一蹴而就,現在的父母又很焦慮,他們該如何緩解這樣的焦慮呢?

T:教育思維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但我認為家長焦慮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們過於階段性地追求短目標。


我在很多的場合,學校的家長會上,孩子們的社區活動中,更不用說各種培訓班和興趣班上,還有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時候,就沒有見過幾個淡定從容的家長,大家都跟拚命似的爭奪每一個小小的目標。


從幼兒園到大學,每個階段都有門檻,每個階段都有考核。孩子上幼兒園,家長還要半夜去排隊。家長拿出所有的精力去追求這個短期的目標,老師和學校也去追求這個短期目標。大家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裏麵,根本沒有人關心教育的本質。

對此,我有一個總的判斷標準:對長遠有好處的,不要怕短期內的壞成績。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愛畫畫,如果很早就學了素描,當然可以快一點出成績,但是,也會束縛孩子的藝術感覺,甚至,因為過於刻板和枯燥而喪失了畫畫的興趣。那麽,還不如先放棄掉短期內的成績,看人家孩子畫得好也不要羨慕,至少,你的孩子一直都還保持著畫畫的樂趣。那麽,至於孩子以後是否主動要求學習更多的畫畫技藝,讓孩子自己來把握就好了。

 

所以家長不要過於追求短期的目標,這也是改變焦慮的方式。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得長遠些,比如畢業20年後的狀態,我們再來看看那些當初花心思追求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價值。

 

很多人到了30歲,還沒有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一個人這輩子找不到自己熱愛的東西,那他就會一直在吃苦。這種苦不僅是十年寒窗,中年危機,還有他內心喪失的幸福感。

 

家長的眼光要放長遠,格局要大,畢竟,一個人的幸福,是童年的種子決定的——每個階段為了長得快,化肥施得太多,會出問題的。


白滔滔在脫口秀現場

B:現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尤其強調父母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作用真的有這麽大嗎? 

T:確實,我們生來就有一個這樣的“原生”家庭。這個家庭就是你的土壤,你成長的很多營養,都來自於此。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個影響並非是“一定”的。很多現實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同樣的家庭,提供同樣的成長環境,但孩子對環境的吸收卻是不同的。

我的觀點是,我們要感謝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撫育我們長大,但要把成為今天的自己主要歸功於父母,這雖然看起來溫情脈脈,但並不客觀。


同樣,我們也不能把自己的失意和失敗,都怪罪於我們的家庭和父母,甚至所謂的童年陰影(我對目前一些流行的心理學理論誇大童年陰影到幾乎把父母釘在原罪柱子上的做法非常不以為然)。誇大父母的作用,同時也在誇大父母的危害。

《教育的迷思》的作者哈裏斯說,她搜羅各種數據和研究,證明父母教養作用並不大。父母完全可以過得輕鬆一點。

我一直都認為,無論生長在什麽樣的家庭,無論身處於什麽樣的學校,無論成長於什麽樣的環境,我們都需要對自己負責。換句話說,當環境無可改變的時候,我們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選擇。

如果我們承認父母的作用是有限的,那麽我們就不必為沒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買單,也不必為買不起學區房而痛恨自己的能力,甚至罵自己的老公是“窩囊廢”,從而破壞家庭關係和家庭幸福;也不必為孩子的未來過分焦慮和擔心。也不必為我們沒有做更強大的父母,更完美的父母而內疚。

 

B:盡管父母的作用有限,但是父母的陪伴還是很有必要吧?不過有些父母在陪伴孩子這件事收效甚微。這是為什麽?

T:在親子關係發展或者家庭教育中,我們很強調“有效陪伴”。我們去陪伴孩子,不是讓他按照家長設想的方式去成長。很多家長說,好了,我現在有時間了,我來告訴你,你今天的作業應該這樣寫。我曾經親眼看見,一個爸爸在大庭廣眾之下輔導孩子的作業,期間還打罵孩子。


我認為,家庭氛圍反而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認為任何破壞家庭氛圍的做法,無論多麽有效,都應該禁止。

 

我們為什麽要盯著孩子的作業本,一道題沒做對就大吼大叫,施以重壓呢?這樣的環境,孩子的性格養成,學習能力,又怎麽能良性發展呢?

 

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其實是在為他們創造一個成長的環境。這個環境裏有老師有孩子的小夥伴們還有其他人。家長要做的陪伴不是陪孩子寫作業,而是陪孩子玩遊戲;不是訓斥孩子不聽話,而是傾聽孩子的心聲;不是撕碎孩子的考卷,而是陪孩子閱讀;不是逼孩子成才,而是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剛經曆完幼升小大戰,過來人說擇“名校”不…

▶  郝景芳:中國教育係統最為欠缺的,究竟是…

  在斯坦福工作十年後,她告訴家長養育孩子…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針對3-5年級6-8年級的孩子

外灘教育聯合國際奧數金牌教練羅博深教授

開設小天才數學思維營


讓孩子不刷題,也能提分!


本文來源: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27390723&ver=901&signature=7HbuatN3FlV20YyAUxfze6z4iHxgIkcYVKweyQf6ysMIswdIYZou8M44ciAw*3fNJcuzZHnEu2oajvsUX0aguDW0Q5-zPLW*u-Mg4WakJh6uRqi6E5UC1WauEwSzM06j&new=1

SANDRA
152
日曆
<< March 2020 >>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