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康理得】行為各有後果 不隻家長發火

「你再做功課做咁慢,我就沒收你部手機。」相信很多家長都對孩子做過相類似的事情,出發點都是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這些懲罰一般都可以令孩子就範,隻不過,孩子會真的理解自己所承擔的是自己所為的後果嗎?還是他們隻認為他們是在承擔令家長發怒的後果呢?此外,他們會把注意力放在認識自己的錯誤上還是被懲罰的恐懼上呢?

自然後果 改善行為

想讓孩子明白他們所作的行為會帶來後果,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了「自然後果」及「邏輯後果」的運用理論。「自然後果」就是指行為本身所帶來的結果,此結果是沒有經過家長安排的。例如不吃飯,感到肚餓,肚餓就是不吃飯的自然後果。自然後果可以令孩子自己取得教訓,改善行為。

邏輯後果 自我負責

「邏輯後果」是指一個經家長安排附加在孩子行為之後的結果,而此結果必須先被孩子了解接受,並與不良行為有所關聯。例如孩子跑出馬路,孩子便需要被家長牽?手走餘下的路程。邏輯後果的目的,是引導孩子逐漸學會自我負責的行為。

簡單來說,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就是不介入,讓孩子自食其果。這看似簡單,但在實際運用時,家長都需要衝破大大小小的心理關口。

很多家長都不忍心孩子麵對自然後果,害怕他們會因此而受到任何傷害。例如家長明知孩子會因不做功課而被老師留堂,正好是讓孩子汲取教訓,可是一些家長又往往會認為孩子上了整天的課已經很累,不忍心他們再被留堂。

又例如孩子因不願意穿衣服而病倒,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生病太難受,不忍心讓他們感到不適。

比起支持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更多家長傾向直接阻止孩子犯錯,用懲罰威嚇他們去改變行為。家長要知道,當孩子要麵對自然後果時,他們其實在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同時,也在學習處理錯誤帶來的負麵情緒。家長的「少做」也許比「多做」難,但「少做」可以比「多做」更為有效。

當然,自然後果也不是常常適用的,當自然後果會危及孩子或他人安危時或當自然後果需要長時間形成時,邏輯後果便更為合適。 ■程思齊博士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

輔導服務︰3583 1196

本文來源: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4/10/ED1804100020.htm

Lillian
76
日曆
<< March 2020 >>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Facebook